——累计亏损5800万、销售费用畸高、应收账款逾期激增买股票可以加杠杆吗
一、业绩“增收不增利”,造血能力存疑?不如说是“失血小能手”!
1. 营收增长与利润的“尬舞”
2022到2024年,节卡股份的营收确实踩着增长的小碎步,从2.81亿到4.00亿(复合增长率19.42%),看起来挺欢实。然而,扣非净利润的舞步却相当“别致”——2023年亏损3567.93万,2024年似乎想优雅转身,结果只勉强缩窄到亏损227.82万。这感觉就像:收入在努力爬坡,利润却在坚定地向下出溜。更“精彩”的是,累计未分配利润这个大窟窿,已经深达-5803.40万,公司仿佛自带了一个财务黑洞。
2. 2025年:亏损加速跑?
2025年上半年一出场,归母净利润就献上“-1996.56万元”的见面礼,同比下滑,一看就是“亏损老司机”的做派。原因?官方说法是研发、扩张、利息收入不给力,期间费用一激动,多花了1248万。这是不是意味着,钱花得越猛,亏得越狠?
二、费用结构畸形,“烧钱”是门技术活?
1. 销售费用:碾压研发的“氪金玩家”
节卡股份对销售费用的热爱,简直到了“痴迷”的地步,销售费用率长期稳稳坐在24%以上(2024年24.16%)。近三年,销售费用豪掷2.72亿,把研发投入(累计才2.07亿)远远甩在身后。对比行业同行平均约15%的水平,节卡这销售费用率(24%-28%)简直是“鹤立鸡群”。公司说这是“行业特性”?市场只能回以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:您这特性,也忒“突出”了点!
2. 股权激励:利润的“甜蜜负担”?
2022年撒下的股权激励“糖果”,代价是产生了1.77亿的股份支付费用。2023-2024年,每年为此“甜蜜”地分摊约3500万,直接导致亏损规模“喜提”放大特效。这激励的成本,吃得利润有点撑啊。
三、业务结构失衡,经营质量“玩心跳”
1. 核心业务:增长持续性?先等等,它歇菜了!
2025年上半年,作为顶梁柱收入的机器人整机(2024年撑起了93.63%的天空),居然耍起了“任性”,意外下滑(具体数据未披露),这就很尴尬了。更绝的是系统集成业务里的自动化产线,收入占比直接从93.72%上演“高台跳水”到6.19%,公司倒是很坦诚:这业务嘛,短期内有点“凉凉”的风险——翻译成人话:有点悬!
2. 应收账款:逾期高企,回款玩“捉迷藏”
报告期内,应收账款仿佛坐了火箭,从2022年的0.54亿一路飙升到2024年的1.5亿,增幅接近1.77倍,屡创“新高”。更闹心的是,里面逾期款项比例还居高不下。收入在增长,钱却收不回来,这现金流压力,堪比手里攥着一大把“白条”。回款能力?大概还在练习“隐身术”。
四、激进扩产与治理“剧本杀”
1. 产能消化风险:5倍的“豪赌”?
公司雄心勃勃,想募资3.7亿扩建产能,目标是年产4万台。2024年实际产能才8000台?那新建产能可是现有规模的整整5倍!然而,根据权威数据(IFR),公司2023年全球市占率也不过8.2%(销量4681台)。市场不禁要问:兄弟,这么大的产能,是让仓库先“吃饱”?这需求,能撑得住吗?
2. 股权分散与代持“黑历史”:控制权的“罗生门”
实控人李明洋同志,通过复杂的“一致行动人联盟”协议,控制着41.63%的表决权,但自己口袋里只揣着6.17%的直接股份。这控制权的稳定性,引得监管层反复“敲黑板”问询。更“有故事”的是,公司历史上还上演过多次“股权代持”戏码(比如上海交睿、节卡实业),虽然现在号称“清理干净”了,但这剧本埋下的治理隐患,谁知道哪天会不会突然“更新续集”?
五、政策红利难掩科创“成色不足”?
尽管协作机器人戴着“高端制造”的政策光环,但公司研发费用率(21.53%)与持续扩大的亏损、毛利率的微妙波动(2024年整机毛利率54.58%)买股票可以加杠杆吗,形成了鲜明的“反差萌”。技术转化效率?被市场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。